【中文品名】綠原酸(lǜ yuán suān)
【藥效類別】抗菌,抗病毒
【通用藥名】Chlorogenic acid
【別 名】氯原酸,咖啡鞣酸
【中文化學名稱】1,3,4,5-四羥基環己烷羧酸-(3,4-二羥基肉桂酸酯)、3-O-咖啡??崴幔?-O-caffeoylquinic acid)
【化學別名】(1S,3R,4R,5R)-3-[[3-(3,4-二羥基苯基)-1-氧代-2-丙烯基]氧]-1,4,5-三羥基環己烷甲酸 3-O-咖啡?;崴?咖啡單寧酸
【CA登記號】[327-97-9]
【結 構 式】
【分 子 式】C16H18O9
【分 子 量】354.3087
【來源】金銀花、杜仲葉、葵花籽、紅薯、綠咖啡豆、茵陳、玉米葉、茶葉、千屈菜花、英國山楂、篷子菜、蒴翟、歐亞水龍骨、卷心菜、坡柳、繼花、可可樹。
【理化性質】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半水合物為白色或微黃色針狀結晶,在110℃時變為無水物,與稀鹽酸共熱產生咖啡酸,熔點208℃,比旋光度[α]D=35 2°(C=28)。綠原酸是由咖啡酸與奎尼酸形成的酯,其分子結構中有酯鍵、不飽和雙鍵及多元酚三個不穩定部分。在從植物提取過程中,往往通過水解和分子內酯基遷移而發生異構化。由于綠原酸的特殊結構,決定了其可以利用乙醇、丙酮、甲醇等極性溶劑從植物中提取出來,但是由于綠原酸本身的不穩定性,提取時不能高溫、強光及長時間加熱。綠原酸的供試液放置于棕色瓶、冰箱(2℃)保存時最為穩定。
【綠原酸的存在形式】
綠原酸(3-咖啡??崴幔?、隱綠原酸(Band510)(4-咖啡??崴幔?、新綠原酸(5-咖啡??崴幔?、異綠原酸A(4,5-二咖啡??崴幔?、異綠原酸B(3,4-二咖啡??崴幔?、異綠原酸C(3,5-二咖啡??崴幔?、萊薊素(1,3-二咖啡??崴幔?br />
【收錄藥典】各國藥典
【性 狀】白色或微黃色針狀結晶
【綠原酸藥理作用】
(1)保肝利膽作用
(2)抗菌、抗病毒及解痙等作用
(3)對透明質酸酶及葡萄糖-6-磷酸酶的抑制作用
(4)抗誘變作用
(5)對自由基的清除及抗脂質過氧化作用
(6)補腎、增強機體免疫作用
(7)抗衰老
(8)抗肌肉骨骼老化
(9)抗腫瘤作用
(10)降壓作用
【毒理數據】急性毒性:最小致死量(大鼠,腹腔)4000mg/kg
【用 途】廣泛應用于醫藥、保健品、化工、化妝品和食品等領域
【綠原酸的生物合成】
植物體內的綠原酸是由EMP途徑產生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oglycerate acid)與PPP循環產生的4-P一赤蘚糖(erythrose 4-phosphate)合成得到的莽草酸(shikimic acid)經生物轉化得來,該途徑又稱為桂皮酸途徑。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詞典上冊[M] 1977
[2] 劉軍海,裘愛泳.綠原酸及其提取純化和應用前景[J].糧食與油脂,2003,(9):44-46
[3] 寧正祥.趙謀明.食品生物化學[M] 2006
[4] 胡宗福.于文利.趙亞平.綠原酸清除活性氧和抗脂質過氧化的研究[期刊論文]-食品科學 2006(02)
[5] TW 古德溫.EI 默塞爾,植物生物化學導論[M] 1988
[6] 高錦明.張鞍靈.張康健綠原酸分布、提取與生物活性研究綜述[J]-西北林學院學報,1999,1(02):5-12
[7] Facchini PJ.Alkaloid biosynthesis in plants:biochemistry,cell biology,molecular regulation,and metabolic engineering applicatiom[J].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340l Biol,2001,52:23-34
[8]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http://www.thebenchconnection.com/chlorogenic-acid/
[9] Chappdl J.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isoprenoid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plants
[J].AnnuRevPlantPhysiolPlantMolBiol,1995,46:521-547
[10] 陳少洲,呂飛杰,臺建祥.葵粕中綠原酸的研究進展與應用前景[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2,28(11):51-54
[11] 陳曉亞.劉培.植物次生代謝的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J].生命科學,1996,8(2):8-9.
[12] 歐陽光察,薛應龍.植物苯丙烷代謝的生理意義及調控.植物生理學通訊[J],1988,24(3):9-16.
[13] 何華慶.奎尼酸生物合成途徑關鍵酶基因aroF<‘m>、aroE和aroB基因克隆表達[J].生命科學,2006,12:33-36
[14] 杜麗娜.張存莉.朱瑋.等,植物次生代謝合成途徑及生物學意義[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
20(3):150—155
[15] 李永輝.劉云.王世春大腸桿菌ppsA和tktA基因的串聯表達[J].生物工程學報,2003,3:34-36
[16] 何水林.鄭金貴.王曉峰.等,植物次生代謝:功能、調控及其基因工程[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2002,8(5):558-563
[17] 何水林,參與植物次生代謝調控的轉錄因子及其在植物次生代謝遺傳改良中的應用[J].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4,12(4):374.380
[18] 楊致榮,毛雪,李潤植.植物次生代謝基因工程研究進展[J].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
報,2005,31(1):11-l8
[19] 陳梅芳.劉云.徐琪壽,構巢曲霉奎尼酸脫氫酶基因qutB在大腸桿菌中的克隆與表達[J].生物技術通訊,2002,2(06):43-46
[20] 鄧良,袁華,喻宗沅.綠原酸的研究進展J].化學與生物工程,2005,7:4-6
[21] 吳永慶.江培.范長勝大腸桿菌ppsA,pckA基因的克隆與串聯表達[J]-復旦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1):23-27
[23] 賈中紅,韋萍,何冰芳.L-苯丙氨酸生產的代謝工程研究[J].生物加工過程,2004,2(2):8-12.
[24] 何華慶.李思光.徐琪壽,HE Hua-qing.LI Si-guang.XU Qi-shou 奎尼酸生物合成的代謝工程[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5,25(11):26-32
版權申明:轉載請注明 植提網 »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免責聲明:以上信息沒有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評估和確認,來自公開發表的文獻,由植提網整理發布,僅供參考。
如果您想對該產品信息進行補充請在文章后留言或者聯系我們網站客服,將有機會獲得免費企業或個人推廣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