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越橘(學名Vaccinium Myrtillus,又稱Bilberry,Huckle-berry或Whortleberry)原產于歐洲和北美,生長在灌木叢、沼澤、樹林中的酸性土壤上,是一種類屬于杜鵑科(Ericaceae)越橘屬(Bilberry)的落葉淺根矮灌木。迄今為止,越橘屬共發現450多個種,但只有歐洲越橘自中世紀以來由于它在傳統醫學中的多種治療應用而被載人史冊。
歐洲越橘提取物主要成分為花色苷,花色苷從化學結構上來看是花色素與糖的結合。歐洲越橘提取物的生理功效,主要體現在對視力的改善作用和對血管的保護作用上。它能促進在維持微血管完整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粘多糖的生物合成,并通過抑制蛋白水解酶,如彈性蛋白酶對膠原蛋白和微血管細胞間質中其他成分的降解,以及抗氧化活性,使微血管免受自由基損傷,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對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中。
歐洲越橘中,花色苷約占鮮果總重的0.1%~0.25%,提取物濃縮后花色苷含量可達37%。提取歐洲越橘提取物的過程是一種在天然功能性成分提取方法中比較通用的方式,即原料先經粗提,得到的粗提物再經進一步純化精制。在整個提取制備過程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利用好歐洲越橘提取物的水溶性;二是注意保持歐洲越橘提取物的結構穩定性。
1.歐洲越橘中花色苷的生物合成
歐洲越橘在生長過程中,顏色會不斷加深,直至成熟后呈現神秘的“黑色”,但這不是真正的黑色,是紫色過深的結果,人工培育黑郁金香的黑色也是如此。這個過程也是花色苷在歐洲越橘中生物合成過程的一個外在表現?;ㄉ赵谥参矬w內從無到有,從開始的簡單結構苯丙氨酸,經過一系列酶的作用轉化成查爾酮,此時,花色苷母體結構已基本形成。當果實繼續生長到一定程度后,pH將發生改變,在酶的作用下最終形成花色苷,使果實呈現藍紫色,并隨著花色苷的積累,顏色逐漸加深直至“黑色”。
歐洲越橘提取物是一種水溶性色素,主要存在于細胞液中,在進行原料處理時,需破壞細胞膜,使之充分釋放。歐洲越橘提取物對pH較敏感,在酸性條件下穩定性較好,因此一般選用酸性甲醇(1%HCl:甲醇,1:10)作為提取劑,在提取物過濾后蒸發除去甲醇。用以調節pH值的試劑多為鹽酸或亞硫酸。整個提取過程比較簡單,主要是pH、時間和溫度的控制。將原料搗碎后可以直接進行提取也可真空干燥成粉末后再進行提取。用鹽酸或亞硫酸調pH至1.5,在從輸料管進入提取裝置的途中先預熱,然后在提取器中邊提取邊加熱,并在5 min內使溫度達到100℃,繼續加熱提取10 min后,停止加熱,并用0~5℃冷水冷卻,10 min后打開提取裝置閥門,回收過濾得到粗提取液,此時,提取液溫度約為50℃。
經上述步驟得到的提取物中除了歐洲越橘提取物外,還含有水溶性果膠、糖和其他水溶性雜質,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還需進一步精制純化,一般采用超濾分離,目前也有人提出用高效反向色譜分離可以進行大規模制備。純化后,可以直接以液態形式保存待用,也可以真空干燥成粉末后待用。
版權申明:轉載請注明 植提網 » 歐洲越橘提取物生產的關鍵技術
免責聲明:以上信息沒有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評估和確認,來自公開發表的文獻,由植提網整理發布,僅供參考。
如果您想對該產品信息進行補充請在文章后留言或者聯系我們網站客服,將有機會獲得免費企業或個人推廣資格